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什么要将刘洎视为“眼中钉”?(墙裂推荐)

zhiyongz 阅读: 2024-05-14 10:25:40 评论:0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以刚正著称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为什么要诬陷贞观名臣刘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各种原因,书法家褚遂良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刚正忠义的形象。但奇怪的是,以刚正著称的书法家褚遂良却在贞观十九年(645年)诬陷害死了同为名臣的刘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贞观后期最大的政治斗争就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之间爆发的“太子之争”。而在贞观太子之争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支持晋王李治,刘洎则是魏王李泰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随着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太子之争宣告结束。但太子之争造成了贞观朝廷的分裂,这是唐太宗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唐太宗开始着手弥补朝廷产生的裂痕。

当时唐太宗解决朝廷分裂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之前“晋王党”与“魏王党”的重要大臣都任命为太子李治的官员或者老师。比如褚遂良是李治的太子宾客,而刘洎则成为太子李治的老师。

  但可惜的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却不接受唐太宗的良苦用心,因为他们是要借拥立李治当太子来掌控朝政。因此长孙无忌、褚遂良不能容忍原魏王党的刘洎成为太子李治的重要大臣。

再加上性格“疏阔刚直”的刘洎在太子李治面前表现地过于不讲旧怨,这更让长孙无忌、褚遂良将其视为“眼中钉”。于是褚遂良便通过诬告害死了刘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部分内容源于互联网,请仔细甄别真实性!如涉及关于钱的内容,更请谨慎对待!网址:https://tashuo.net/articles/21486.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