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洲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颇有存在争议的女性,其在欧洲的中世纪社会上曾广泛流传,并对当时的欧洲有着重要影响,她就是中世纪欧洲传说中唯一的女教皇琼安。
琼安的传说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编年史中,随后传遍欧洲。数百年来,关于这位传说中的女教皇,历史上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方面,中世纪欧洲社会上民众普遍相信其是真实存在的;但另一方面,很多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认为这一传说是虚构的其最早来源于与罗马古迹或反教皇有关的民间传说
小编前言
历史上,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比较保守,其主要体现在对宗教的信仰和宗教传统的遵守方面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受基督教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在教会的规定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更是严格其中,我们以前曾写过的一位中世纪欧洲的传奇女中尉——卡塔莉娜·德·劳埃索便因为穿着男性衣服和从事男性的工作而受到教会的惩罚她为了躲避教会,并避免引起社会上普通民众的抵触,而不得已男扮女装甚至接受了残忍的手术,以去掉女性的特征
虽然,卡塔莉娜因为为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做出的贡献而受到西班牙王室和教会的宽容,但这只是个例,而女性在中世纪欧洲受到各种社会的和宗教的约束仍然较多,而本文中提到的这位传说中的女教皇琼安,她的存在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广泛流传,但在教会的文献资料和欧洲的历史记载中却颇有争议。归根结底是因为琼安这位女教皇的存在,是与当时的天主教规定严重违背的行为,而女教皇的存在更是对当时的天主教的讽刺。
加之这位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女教皇琼安的个人私生活又与教会规定的克己自律的要求极为相反,导致人们对琼安女教皇的存在与否也持不同的怀疑很多人也认为这是当时中世纪时期一些反对天主教统治的人们传播的虚假事迹。而基于以上原因,一部分学者也更坚定地认为乔安女教皇是真实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天主教会对这一历史的掩盖和否认但是,不论其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我们通过对琼安女教皇这一历史传说事迹的了解,也可以进一步从侧面探究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对中世纪欧洲的很多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们围绕这位中世纪欧洲唯一的女教皇琼安进行全面了解,并从侧面了解中世纪历史上欧洲的社会和宗教环境。
历史中关于女教皇琼安的生平传说
一、主要生平
琼安女教皇,名字叫做约翰·安格里库斯或美因茨的约翰,也被称为朱安娜、若安等,其出生于德国的美因茨或英格兰,是相传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担任天主教教皇的一位女性她以女扮男装的姿态从事各种宗教和社会活动,并自称为约翰八世琼安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教士家庭,父亲是德国人,从事传教工作,母亲是英国人,她是最小的女儿,家里还有几个哥哥。小时候的琼安便在耳濡目染之下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神学很感兴趣。虽然她的父亲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希望琼安的哥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父,但琼安的学习能力显然更好。
中世纪的欧洲,神职人员大多由男性担任女性除非进入修女院,否则并不会刻意地钻研神学,可琼安是个例外。查理曼大帝对文化很重视,因此,法兰克王国曾经出现了一段历史上被称作“加洛林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当时,各地的学者纷至沓来。而琼安家附近刚好有一座神学院,神学院里有一位来自希腊的著名神学专家是琼安父亲的朋友。这位神学专家在琼安家做客时,发现了琼安的学习天分。自此,这位学者开始对琼安进行教育
这位老学者在教育琼安神学之外,还传授给她非常多的医药知识
这为琼安在日后受到教皇利奥四世关注提供了契机
琼安在科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又以男装打扮被一位身为僧侣的情人带到雅典
,在那里,
她进一步学习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包括各种知识
,且精通的程度无人能及。
其后,
她又跟随情人到罗马教授文科
当时的教皇是谢尔盖二世
其言行和知识在城中得到高度评价,来听课的学生和观众不乏一些当时社会上的大师
为了逃避迫害,她经常女扮男装
,并因此
先后被任命担任教廷公证人员、枢机主教和枢机院院长
她还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在当时欧洲肆虐的麻风病传播之际,为病人减轻了病痛折磨
,受到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的尊重。
期间,
教皇利奥四世生病痛风,琼安通过饮食上的调节和一些药物治疗,为这位教皇缓解了病痛
琼安也因此成为利奥四世的助手
公元853年前任教皇利奥四世去世后,琼安被选为新任教皇
,时年35岁,任期时间至855年,为两年七个月四天。
琼安在任罗马教皇期间
委任过11位主教,建造了五所教堂,增添了一条信经,编写了三本书
,教绩卓著。
但是,
琼安成为教皇的第二年,爱上了一位英俊的20岁小伙子,并让他做私人管家
她因此不慎怀孕,由于在此期间她很谨慎的没有引起别人注意
,使得自己可以仍然继续履行教皇职责。
可是她又碍于教务繁忙,一时无法离开罗马去秘密流产。
中世纪的欧洲教廷,
教会高层和教皇很多并不遵守教会规定,甚至教皇大肆包养情妇,而教皇的私生子问题也曾甚嚣尘上
;只是相对这位唯一的女性教皇,
男性教皇们更容易摆脱这种负面影响
教会规定教皇要严格遵守禁欲主义,一旦明确被发现违背教义,则很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
同时,女教皇琼安在怀孕后,
由于不清楚孩子准确的出生日期
,导致
她在从圣伯多禄大殿
(即建有尼禄的巨像的大殿)
到拉特兰教堂的庆祝游行活动中
,于一条名为神圣之路的巷子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产下了一个男婴。
今天,
这条位于罗马斗兽场和圣克莱门特教堂之间的路已被改称为“回避街”
二、琼安产子后的经历分为两个版本
(一)《罗马教皇与统治权的编年》中记载,琼安产子后与孩子一同被处死
女教皇临街产子的这一事件震惊了罗马全城,
人们认为她是一个骗子和异端分子,并将她连同婴儿拖出城外处死
当时,琼安在马上突然产下一个男孩,这引起了极大的骚动,人们把她和孩子绑在马尾上,并游街示众,直至她和孩子被民众用石块砸死,并把她葬在了死去的地方。
她去世后,
后来的历任教宗总是转身不向着这条街,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是因为憎恶女教宗产子的事情
由于琼安的女性性别和“临街产子”事件的扰攘,天主教会也并未把她的名字加到教宗名单上。
(二)《弥尔斯海姆编年史》中记载,琼安被关押直至去世,且儿子成为主教
在另外一个版本中,
琼安被发现真正的身份是女性后,她并没有被处死
,但
被废黜和关押在修道院中,她在之后做了很多年的忏悔
琼安去世后,
她的儿子成为奥斯提亚主教,他在琼安死后将她埋葬在其主管的教堂中
(三)其他版本
除了以上两种关于琼安女教皇的主要流传事迹外,在马丁的著作问世后,
又相继有其他的手稿提到女教宗,且多将她的女性名字称为琼安娜
三、继任教皇
琼安去世后,本笃三世
(本尼狄克三世)
于855年9月29日成为新任教皇
,他主张婚姻是神圣的,且与天主教的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习俗败坏行为斗争。
此外他对英国非教会人员罢免主教提出了抗议,而
在他执政期间天主教与拜占庭东正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不同版本关于琼安女教皇的记载和描述
1、让·德马伊的记载
关于女教皇的记载,最早出现在13世纪早期道明会
(多明我教会)
教士让·德马伊写成的《弥尔斯海姆编年史》中
,但其最初并未提及这位女教皇的名字。
2、斯蒂芬的记载
德玛伊的著作中的记载被他的同侪——
波旁的多明我修士斯蒂芬所借鉴,并编入自己的作品《圣灵的七份礼物》之中
,其中
记载的女教皇事迹存在于1099年左右
3、马丁·旁隆奈斯的记载
而关于琼安的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传说,来源于
13世纪后期道明会会士奥帕瓦的马丁·旁隆奈斯著作的《罗马教皇与统治权的编年》第三校订本中对她的相关事迹描述
,但其
记载的女教皇的事迹发生时间在9世纪
4、文艺复兴时期的流传
13世纪中期以后,
各种关于女教皇的不同事迹开始出现
,并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上普遍流传。
其中,
道明会教士多利用女教宗琼安的故事进行说教和传道
至文艺复兴时期关于女教皇琼安的文字和绘画的描述更多,其流传和社会影响也更加广泛
其中当时
佛罗伦萨的作家薄伽丘,在1353年写了一本名为《著名女性》的手稿
这是一本关于杰出女性的神话和现实生活的传记集
在薄伽丘的这本著作中总共有106份简短的档案,名单上的第101位记述着
“琼,一位英国女性和教皇”
5、锡耶纳主教座堂雕像的记录
14世纪后期,
意大利锡耶纳主教座堂订制了一系列的教宗半身像,其中包括一名女教宗雕塑
命名为“约翰八世,安格利亚的福米娜”
,放于
利奥四世和本笃三世之间
而传说中,琼安作为女教皇的任职期间为公元853年至855年,
这段时间正是利奥四世和本笃三世为任教皇的交替之时
传言中,
天主教会为了掩盖琼安女教皇的任职历史,将利奥四世的在职时间从847年-853年,改为延长至855年,而此时利奥四世或许已经去世两年
同时,17世纪时,
教皇克莱门特八世曾专门下令拆除位于锡耶纳主教座堂的琼安女教皇半身像,以抹除这位女教皇曾经存在的历史
但是,当时的
锡耶纳教会官员并没有听从命令
而是对雕像进行了打磨和重塑,将其变成了公元8世纪的撒迦利亚教皇
6、普拉蒂纳的记述
1479年,
梵蒂冈学者巴托罗米奥·普拉蒂纳在他的《教皇传记》中对这位女教皇的描述更加细致
,包括其出生、旅行、在雅典和罗马的学习、成为教宗、在罗马的“回避街”上分娩、去世等,都比较详细。
更为重要的是,
普拉蒂娜的作品,在之后被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正式批准,这更加让人们相信这位传说中的女教皇或许确实真正的存在过
禁欲主义和早期基督教对夏娃和圣母玛利亚截然相反的态度
关于禁欲主义,在公元前6世纪逐渐盛行,公元5世纪时由奥古斯丁发展到顶峰
。其不论在古代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曾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其在宗教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食欲、情欲的自我控制;在道德礼教上,表现为对物质追求的自我约束等。
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
,将禁欲主义思潮推向极端,
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生活范式
,与贞节等礼教一同作为维护封建的人身依附式统治的道德标准。
1、禁欲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在基督教早期的历史中,禁欲主义盛行,而这也影响了女性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地位。
欧洲禁欲主义的兴起,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①古希腊的禁欲主义思想
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苏格拉底认为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而人类的肉体为人类思考和追求真理提供必需的营养的同时,也使人类受到各种诱惑,而疾病的身体的原因也阻碍了人们追求真理的步伐
人类的爱、欲望、恐惧等都产生于身体,这阻止了理性的思考能力
这种源于对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分析理论,又来源于古希腊时期之前人们原始的多神信仰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古希腊哲学思想中贬斥人类身体、无限拔高灵魂的思想,
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基督教禁欲主义早期发展
而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其处于欧洲社会的动荡之中,并吸收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等文化思想
,这种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两分法观点也被吸收和进一步发展,使之更有利于基督教。
基督教最开始主张的理念是神之子降临人间,替百姓尝尽人间疾苦、受神的处罚
,才从思想理念上让人们产生约束。
他们认为神圣和世俗是两个极端体,就好像灵魂和肉体一样二者之间相互独立
,只不过在一定情况下才会交合融通,从而达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认为人们的灵魂是纯洁无暇的,
其要求欧洲人们用一些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对物质和肉体的追求
因此,
情欲和性欲带来的欢乐在基督教看来,都是受到世俗污染的让人自甘堕落的表现
由此,
产生了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更加深入的禁欲主义思想
这种禁欲主义思想,
对普通信众有着一定约束,而对教会内部的约束更加严格
,虽然中世纪中后期的罗马天主教廷内部腐朽而黑暗,教会高层不仅谈不上任何禁欲的表现,甚至其生活比之世俗社会更加放纵和奢靡。
但在天主教的教义思想中,肉体的纯洁和禁欲仍是重要的内容
,教会高层和教皇的私生活虽饱受诟病的同时,其放纵的行为也只能在隐蔽处活动。
③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解放
14世纪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对人性的解放、人权的尊重,使得各种批判天主教廷的著作、绘画和思想出现
,并演变为对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统治的反抗。
2、早期基督教对夏娃和圣母玛利亚截然相反的态度
我们说
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有着两个永恒的话题,即罪恶和救赎
如果说
夏娃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关于人类原罪的体现,那圣母玛利亚便是救赎的最直观的体现
①基督教中对夏娃的态度
在基督教神学体系中,
人类的罪恶由夏娃在伊甸园引诱亚当偷食禁果这一“原罪”而起
,夏娃虽是众生之母,但也把这一“原罪”带给了人类,自此,人类所有的罪恶和灾难有了根源。
在基督教的描绘中
,夏娃是神从亚当身体上取下的一根肋骨形成,
她虽是众生之母,但又从属于亚当,在某种意义上夏娃是亚当的“附属品”
夏娃的身上有着众多弱点
,她经受不住蛇的诱惑,违背神的旨意,不仅偷吃善良树上的禁果,更引诱亚当一起食用。
事实上,
欧洲中世纪关于夏娃的绘画中
,其总是半裸或全裸的形象,充满着诱惑,就是基督教对夏娃的最直观的态度。
而相对作为男性的亚当
,其不仅没有缺点,更以自身肋骨创造了夏娃,他受到了夏娃的诱惑,才犯下大错,在基督教的描述中,他是被牵连和无辜的。
种种原因,使得基督徒对女性的贬斥和在圣职中对女性性别的限制。
②基督教对圣母玛利亚的态度
关于基督教对夏娃和圣母玛利亚的态度,
其很直观的反映了中世纪时期欧洲的骑士爱情观和贞女思想
如果说夏娃代表的是邪恶和羞耻,那么圣母玛利亚代表的便是高贵和神圣、奉献。
同时,前边我们说基督教的教义中认为夏娃是人类“原罪”的根源之一,那么圣母玛利亚就是关于救赎的话题。
在中世纪的绘画中,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是雍容而充满慈爱的样子
,其衣着得体,并不如夏娃般暴露,甚至很多时候她的画像的衣着严密,
这体现了基督教对圣母玛利亚最直观的态度
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生母,
基督教的描述中她是为诞生耶稣而被派到人间而来,因此是无罪且神圣的,与凡人并不相同
,天主教也因此认为她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同时,
圣母玛利亚也是人类服从的代表,与夏娃的形象恰恰相反
到11世纪,
基督教转而热爱妇女,至少是那些像玛利亚一样贞洁的妇女
,这导致了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崇拜和骑士爱情观。
男人被从小教育女性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
这就导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上人们认为高贵的女性要优雅、知性、温柔、服从
,骑士们转而对这样的贵妇充满爱情的向往。
这种骑士爱情观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解放,只不过要符合基督教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而现实之中,女性贵族的地位往往要高于骑士阶层
,粗鲁的骑士和高贵优雅的贵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进一步促使骑士阶层的进步,
欧洲社会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深入,客观上和间接促使了文艺复兴的思想传播
③总结
对夏娃和圣母玛利亚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直观的反映了基督教对女性的要求和对人性欲望的含蓄的态度
,因此,在现实中,女教皇的存在对天主教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对信仰天主教的民众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历史上学者们关于女教皇琼安存在的真实性推敲
实际上,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社会上人们普遍相信女教皇琼安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情况遭到后世很多学者的否认,甚至天主教会的权威也屡次澄清女教皇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其根据以上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推测。
1、关于让·德马伊和其同侪斯蒂芬的记载的推断
其认为,女教皇的存在时间是在1099年左右
,但由于这两者的著述中并没有提到女教皇的名字,所以只能从时间上推测。
在真实的历史中,1099年的教宗是乌尔班二世和继任的帕斯夏二世。
乌尔班二世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并于1099年7月29日去世;不到一个月,帕斯夏二世便于同年8月13日继任教宗,并一直持续任职到1118年。
在这一段时间关于教宗的记述比较详细,而当时的历史事件涉及到十字军东征
,因此教廷的资料比较详尽,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关于琼安女教皇的任何记载。
2、关于马丁·旁隆奈斯的记载的推断
历史上关于女教皇琼安的事迹的记载中,马丁的著述流传的版本流传范围最广。
马丁的著述结合了冬娜·乌夫克·克劳丝所作的《教皇乔安》一书的内容
,描述了公元9世纪的女教皇琼安的事迹。
据记载,
女教皇琼安化名为约翰八世或若望,其在教皇利奥四世去世之后继任为新的教皇
,任期两年七个月又四天,之后本笃三世继任。
也就是说女教皇琼安的在位时间为853年至855年,
而因为当时教会关于利奥四世和本笃三世的记载比较少
,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①记载中对利奥四世的任职时间存疑。
利奥四世在位时期
,对渎职和贪污的教会人员深恶痛绝,并进一步整顿教会风气;他还组织了对防御阿拉伯人入侵的各种军事工事的修建,成功地抵御了阿拉伯人的攻击。
但是,
公元13至17世纪间有150位以上教会史学家对利奥四世执政后期的历史表示怀疑
他们认为罗马教廷为遮丑,力图把一位女扮男装的教皇约翰八世说成是虚构人物加以否认
,并将利奥四世的执政时间从853年延伸到855年。
②认为本笃三世存疑。
关于本笃三世的历史记载更为模糊
,其在任期间为855年至857年,
主要事迹为与对立教皇达西三世之间的斗争
本笃三世曾经长期为达西三世关押
,他继任为教皇后推动婚姻的神圣性,并继续整顿教会风气,与教会贵族和高级僧侣作斗争。
而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本笃三世是被教会虚构出来的人物,用来代替实际上的女教皇琼安
,以掩盖天主教历史上的丑闻。
③关于名为若望的教皇的推测。
另外,
关于女教皇改名为若望的推断
,从教廷历史上存在过的二十三位名为若望的教皇里,距离这一时期最近的是872年在位的教皇若望八世。
若望八世在位时间长达10年,其记载相对比较详尽
,且时间上前后都与855年至857年的时间也并不相接。
因此,
女教皇改名若望的历史比较杂乱,真实性依然有待商榷
3、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相关作品记载的推断
历史上,
关于女教皇琼安的事迹,都是从后世的一些学者的资料中流传出来
,其传播时期主要在13世纪左右,而
此时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时期,当时的欧洲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从被天主教会的长期黑暗统治之下逐渐回归清醒
此时的欧洲人们追求理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和自由之风,
为了打破德欧洲中世纪时期被天主教腐朽思想统治的这种局面,社会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反天主教的思想
而此时流传出的关于女教皇琼安的事迹,想必也有着某些针对教会的意图
,这也使很多学者认为这种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的原因。
4、意大利锡耶纳主教座堂女教皇雕像的推测。
关于锡耶纳教堂雕像的情况,其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教廷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位女教皇
,其雕像被树立在教廷历任教皇之中,位于利奥四世与本笃三世之间。
而在中世纪的历史中,很多壁画中也有女教皇琼安的描绘。
后世的克莱门托教皇也曾下令毁掉女教皇的雕塑
,只是当时的教会影响力日渐衰弱,女教皇的雕像并未被直接摧毁。
14世纪,在捷克地区的宗教农民起义中,
胡斯这位起义者领袖在大公会议上为自己辩护时,明确提到女教皇的事迹,而这并未引起宗教裁判所的否认
同时,
历任教皇都对女教皇产子的街道回避,出行时舍近求远
,这也更坐实了女教皇的存在一事。
关于通过锡耶纳女教皇的雕像推测天主教历史上确有一位女教皇,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人为掩盖了真相
。这一猜测的可信度是最大的,也广受学者们的探讨。
而教会提出实际上锡耶纳女教皇的形象,
是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附近看到了一个被称为“妊娠着衣女人”的雕像而想象出来
教会认为这个雕像,
实际上是一个古代埃及神话中的女神伊西斯
但由于很多其它壁画和宗教绘画中也有这位女教皇的身影,因此,教会的否认并不能说服人们,
这一雕塑的情况也成为众多关于女教皇的版本中最让人信服的
欧洲中世纪女性在宗教中地位变化
由于
在基督教的传说中,夏娃诞生于亚当的一根肋骨,加之夏娃被赋予的弱点和缺陷
,女性被认为是从属于男性,且意志不坚定、邪恶、充满诱惑的角色。
基督教将夏娃视做人类“原罪”的根源之一,这种偏见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基督教中难以做到性别平等
,而圣母玛利亚虽然也是女性角色,但却是被描绘成被上帝派到人间诞生耶稣,其没有凡人的原罪,其无法代表俗世的普通女性。
这种宗教上对女性的态度,使得中世纪欧洲女性在教会中的地位较低
,且能够担任的宗教职位非常有限。
基督教的传统与所有宗教都一样,允许女性主持礼拜仪式。
同时,
献祭对男人和女人都是开放的,但圣职是被禁止女性担任的
(这种现象在如今已经被推翻,虽然没有普及,但已经有女性作为主教出现)
同时,
基督教的传说中没有任何一个女性成为十二门徒之一
,即便圣母玛利亚也被描绘成服从上帝意志,被派到人间诞生耶稣,只有在升天后才被作为中保圣人。
事实上,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和天主教会在改革中的自我历史考证表明,
早期基督教中关于圣母玛利亚形象的来源,便是根据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中女牧师的形象绘制
只是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确立,以及之后天主教的腐朽统治,使得天主教对女性的压抑逐渐深化
,女性除了有接受宗教信仰的平等权利之外,在教会中的工作有限。
另外,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贞女十分重要,只有贞洁的女性才可以在教会中从事工作以服侍上帝
,在使徒时代女性守贞的重要性便已经形成。
大公教会兴起之前,女性守贞献身基督后,是可以从事圣职的,如女执事等。
自天主教、东正教等为代表的大公教会兴起之后,女性在教会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在宗教权利方面
,女性不能担任圣职、不能讲道、不能施洗,甚至不能摸圣器和发圣餐。
在女性独身的问题上
,禁欲主义思想开始大肆兴起,其性质也开始转变。
直到11世纪欧洲的伯格音运动之后
,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认可,其在宗教中的地位才逐渐获得提升。
但直到今天,女性在天主教中的职位仍然有限,数量也比较少。
小编感言
关于女教皇琼安的事迹,
其数百年来在中世纪欧洲流传,直观的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弱势,女性在宗教中的地位更是极为受限
,即便博学多才的琼安也只能掩盖真实身份。
中世纪天主教的统治,其充满着腐朽和黑暗
,教会高层和男教皇们生活奢靡而荒唐,成为了事实上的欧洲统治者,
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最大的封建地主阶层
教廷教义的要求对教会高层毫无约束,却对底层民众大肆剥削。
女教皇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中世纪天主教的讽刺和黑暗统治的揭露。
另一方面,
中世纪欧洲的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也源于天主教的腐朽统治和对女性身份的刻意贬斥
,而女教皇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自身权益的宗教上的重要体现。
琼安女教皇的事迹真实与否已经无从定论,
但其在爱情上的大胆行为、在宗教地位上的勇敢突破、在学识上的自我成就,代表了中世纪欧洲无数女性渴望自由、平等的权益诉求
也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琼安女教皇的事迹流传七百多年,并经久不衰,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借以对天主教腐朽统治进行讽刺的事件之一。
随着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
,欧洲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种重要社会活动中,其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谢谢品鉴!
评论列表